您当前的位置: 爱爱医 >> 医学话题

艰难中前进的中国全科医师制度

阅读:7365 评论:42 收藏

时代的召唤:我国必须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行居民健康管理,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解决我国现存“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医改的一处重头戏。故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在我国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拥有两到三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而来自光明日报报道,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展全科医生服务试点,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这一政策的实惠,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生制度的中坚力量,被称为居民健康“守门人”。人民网江苏版讯息,南京鼓楼医院院长助理吴超认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而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医改最重要的一步棋,能够遏制优质医疗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大城市的大医院,防止越来越多的人都拥堵到大医院,缓解基层百姓看病越来越难问题。”南京医科大学陈家应教授也认为:“发展、培育全科医生,根本改变大医院超载、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不均衡状态,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对于全科医生,持同样的看法,还有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汤仕忠,在采访中,他这样评价全科医生的价值:“全科医生在社区服务,能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针对辖区内的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可以上门对这些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让他们少发病或延迟发病,能大大节省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我国亟须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还受到我国人口结构的影响。伴随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进入老龄化时代,居民健康管理、慢性疾病防治和医疗需求急剧增长,问题日趋严重,“防治结合”日趋重要,全科医生制度必然应运而生。然而,来自《生活日报》的消息透露,尽管山东省卫生厅下发《山东省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试行)》,提出到2012年年底,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普及,逐步实现“户户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但和开展社区医生服务试点的江苏黑龙江一样,社区全科医生制度遭受到巨大的阻力,进展缓慢,成果不理想。

少乏低:全科医生制度前行的“拦路虎”
在江苏山东社区医生服务试点,全科医生制度的推行遭遇了很多方面的困难,概括起来,则为三个字,即“少乏低”。少,即是指全科医生少,人手不够,不能满足全面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制度的需要。光明日报信息,北京最早“试水”全科医生接诊的医院之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有数据阐述了这一事实:“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手不够。一个医生要负责三四千人的健康,有的全科医生一天的接诊量达到七八十人次,很难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而来自《生活日报》信息,在山东济南社区医生服务试点的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据了解,目前,在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9名医护人员,其中5个医生、9个护士,另外5人分别在药房、化验室和收费窗口,医护人员被分成了7个小组,每个小组2人,通常为1个医生搭配1个护士。由于医生数量不足,一些小组2个人都是护士,最忙的时候,药房和收费人员都要上阵。对此,?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的?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社区科副主任杨华也表示:“全科医生根本不够用,四院所辖7个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管理人群有13万多,而社区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加起来才100余人。”在另一个开展社区全科医生试点的江苏,按国际上每1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测算,需要全科医生超过1万名,这与2012年预计达到的全科医生的数量,存在2000名左右的缺口。乏,其一为居民对社区医生制度缺乏信任。据齐鲁晚报报道,当全科医生在社区推行全科医生制度时,不少居民认为“天上不可能掉馅饼”,这是一种变相的推销,对上门医生或闭门不纳,或提供虚假信息。居民的不信任,有时还表现在对全科医生医疗水平的否定上,宁愿排队上大医院也不看社区医生。《生活日报》消息,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玉洁就曾遭遇这样的怀疑,当其劝一位亲戚带着老人去签约家庭医生,结果被对方当面顶了回来,“你们能治什么病?也就是看个感冒发烧,我就是不信任你们,我要去大医院。”其二,则是全科医生制度配套措施缺乏,比如,由于没有制度保障,全科医生在职称、待遇方面晋升受到影响,职业发展问题突出,致使很多医生不愿做全科医生。低,一方面,全科医生医疗水平相对较低,有待提高。在江苏南京,梅园新村60岁居民顾建华告诉新华日报记者,有些小病,社区医院在诊治时也瞧不好。南京军区总院负责人说:“诊疗设备的欠缺和医师素质的局限,使得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有局限。”另一方面,待遇低。人民日报报道,由于社区医生和居民之间的契约式服务还刚起步,居民的签约量少,社区医生还无法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很多地方的社区医生为了吸引居民签约,甚至免费提供服务。而据新华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基层医院虽然都改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但囿于财力,财政基本只保医护人员60%的工资部分,其余40%的奖励仍要靠自己“挣”。起步阶段,家庭医生提供的12项服务都是免费的,且走家串户影响了医院诊疗,而这些财政都没有补偿。

各个击破:用锋利匕首直击困境“胸膛”
目前,虽在部分试点地方,全科医生制度遭遇了极大的困境,但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一种新事物,其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面对困境,开动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办法,各个击破,是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制度的必然选择。那么,该如何各个击破呢?针对全科医生少的困境,要多方培养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的培养,如光明日报报道、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介绍的那样,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比如建立我国全科医生培养“5+3”模式,前5年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并免费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另外,可安排了基层医生进行转岗培训,并对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者实行补助;再如,允许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3+2”的途径培养适用的助理全科医师;最后,鼓励通过提升学历层次培养基层全科医生,鼓励基层在岗医生获得规定学历,符合条件后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当然,如人民网江苏版报道、业内人士认为的那样,培养全科医生,除了应急式的培训之外,**更应着眼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制定全科医师培训的相关政策,比如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扩大全科专业培训比例,在执业医生中进行继续全科医学教育等。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职称晋升向接诊量、群众满意度倾斜等方法,解决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让社区卫生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对于乏的困境,则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完善契约服务措施来解决。根据东北网报道,黑龙江哈尔滨市南岗区社区医疗中心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建立家庭医生式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团队的工作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估、通报,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签约居民数量兑现工资和奖惩。当然,也如济南日报报道,在服务片区每栋楼内张贴“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公示牌”,发放“居民健康联系卡”和“致居民的一封信”,向居民公示家庭医生的姓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电话等内容,让每个居民知晓自己的家庭医生。在契约到期后,如果不满意,居民可以解除合同,另选医生签约,并设立监督电话,供市民举报。解决全科医生待遇低困境,则需要从多渠道入手,除了在契约服务收费方式上作出调整,提倡多劳多得外,**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也是必要的。如光明日报援引孙志刚阐述,全科医生收入应该是对签约居民数收取服务费;为签约居民提供非约定服务,按规定获得补偿;为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项目收取服务费。另外,边远贫困地区的全科医生获得**特殊补贴。

我的观点
您还可以输入500个字发送
评论(42)
  • 43楼

    莫******者:全科医生到底和乡镇医院差多少?

    回复2013-08-22 22:39:33
  • 42楼

    o****0:基层条件差是硬伤

    回复2013-08-22 17:21:18
  • 41楼

    z****6:问题多多

    回复2013-08-15 00:43:32
  • 40楼

    l****1:3+2政策是好的,但落不到实处,全额工资都不能保证,谁还坚持得了

    回复2013-08-14 18:29:13
  • 39楼

    l****2:说到底,中国就是不重视医疗,

    回复2013-08-14 16:41:23
  • 38楼

    冯****拿:说的好听

    回复2013-08-13 16:07:35
  • 37楼

    j****u:虚的不要太多,口号喊的不要太响,行动最实在!

    回复2013-08-13 07:15:27
  • 36楼

    J****t:全科医生是时代的需要

    回复2013-08-12 18:39:38
  • 35楼

    f****8:看病难不难,个人感觉很重要,什么小毛小病都要找专家,当然难

    回复2013-08-12 13:15:56
  • 34楼

    y****r:经济调节到位了,肯定会有人去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回复2013-08-12 11:50:59